【共建“门前三小”  共享“攸美 ”生活】和气致祥  党群连心共建幸福屋场——记谭桥街道大和村攸美·幸福屋场纪实
2022-10-26 16:05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周玲 | 作者:彭珍云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110

作者:彭珍云

       大和村地处马鞍山下洣水河畔,与衡东县草市镇山田村、横黎村毗邻,西北与江桥街道阴山港村隔河相望。

       全村总面积3.8平方公里,有耕地面积2065亩,其中水田1435亩,早土630亩,有林地面积1070亩。辖区内共有16个村民小组,分布在丘陵和洲上两大区域,丘陵6个村民组,洲上10个村民组。洲上地势低,是洣水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。据说这里也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位置,水旱两灾频发,人们深受旱涝之苦。现在水利设施建设大改观,大和村临河沃野连片土地肥美,阡陌纵横间一年四季农作物长势喜人,春天里黄灿灿的油菜、夏日里绿油油的水稻,各类农作物把攸县的南乡装点得璀璨夺目。

       大和村攸美·幸福屋场选址就在大和村蛇形冲组,在村部和金栗庵的后面,三个建筑呈“品”字形,各个独立,又互相衬托,是政治、文化、宗教的完美结合。也是党群共建幸福屋场的一个见证。

       因为工作的原因,会经常去到大和村,也见证了幸福屋场从筹建、项目招标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过程,目睹了它从荒草丛生的废弃学校操场到布置优美的攸美·幸福屋场的华丽蜕变。

       从县城跨过洣水一桥或二桥,到南岸后沿新修的临河柏油大道向西一路疾行,约二十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大和村。  

       大和村在116县道的一旁,老远就看到红旗飘扬的村部。拐个弯,首先看到的是在翠柏簇拥下,几栋红墙蓝瓦、气势恢宏的金粟庵建筑群。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、厢房、客厅、餐厅、回廊和戏台等。

       在金粟庵的右后方,一方斜坡上去,那里就是村部。村部的左侧一条水泥路连接幸福屋场,路旁竖立一个牌子,牌子的造型很别致,顶部做成房屋屋顶的斜坡状。牌子中间用白底红字竖着写着“党旗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·门前三小点”的字样,左边红底白字“健脑·健身·富民”,右边褐底白字“攸美·幸福屋场”,整个标牌醒目清新,明了简洁。

       小广场的边缘竖立了几块宣传政策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展板,展板内容分别为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”、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” 重要内容、“培养文明新风 构建和谐农村”、“做文明村民 创美好家园”。倡导村民关心时政、爱国守法、孝老爱亲、邻里和睦、乡风文明。小广场还有一个雅致古朴歇息用的凉亭,边上一圈座椅,供运动、跳舞的村民休息时用的。

谭桥街道大和村 攸美·幸福屋场

       这里是村民广场舞、舞前聊吧、电影戏曲下乡等活动场所,形式多样、接地气的文化活动,既满足了村民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需求,又能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。

大和村广场舞

       在一排绿树的掩映下,是大和村的原小学的三层楼的校舍。大和村为了合理利用闲置校舍,把小书屋和小讲堂就布置在一楼左端的校舍里,经过工匠的粉刷和装修,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闪亮登场。墙壁的正中央印着“读书让理想展翅 学习让生命飞翔”的标语,赫然醒目,旨在让全村形成“博学 笃行 善思 乐学”的学习风气。房子的一面倚墙而立了四列书架,摆放图书近万册,包括少儿读物、农业科技、保健养生等各种书类,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前来借阅。

       村干部说,小讲堂建成,以后的部分活动可以在这里举行,比如老年节活动、假期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的培训。还可以不定期地通过各种途径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、党员、老师来小讲堂讲课,课程可以是养生类的、科技类的、法律宣讲类的。这样的目的就是积极引导更多村民走进讲堂和书屋,让农家书屋成为守住家园、守住乡愁、传承文化的载体,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。

大和村农家书屋

村民倡导重建金粟庵

       在大和村部的左前方的金粟庵,位于大和村蛇形冲的金龙山之阳,是攸县南乡著名的古刹。金粟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丙戌(1706年),其时规模很小,只有三间小殿。山门上有一副对联:“金粟一粒藏世界,茅庵三间证菩提”,意思是庵堂虽小,却是修炼成佛的宝地,乾隆二年丁已(1737年)僧云岳买下整个金龙山开基扩建佛殿,嘉庆于丑(1817年)僧佛应,宽贤重修,光绪三十二年丙午(1906年)又重修,此时的金粟庵已是三厅两进二十八个栋的大庙了,加上两边蔬园前面山门和院子,总占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,庙宇金碧辉煌,四周绿树成荫,香烟缭绕。攸衡两县信士居士竞相云集是庵朝神拜佛,远近高僧也纷纷来这里挂禅,开设道场,盛极一时,日久弥高。

       1966年后,金粟庵被拆毁,文物资料失散殆尽。只有蛇形冲一农户悄悄保留了真人的一把座椅和两只垫脚木狮子,僧登成保存了一块祖师牌位,上面记着历代住庵堂的高僧名字。间或有人朝神,也只能在庵堂废墟上焚香,望空朝拜,民有朝神之愿,神无栖身之所,香烟缭绕,受之何在?

       延至1993年,当地信士刘存仁、李雪开、李仁槐、李武仔等人首倡附近攸衡边界香首,重建金粟庵,坚持“自筹、自建、自养”,经过历年扩建,终于古迹重辉,如今的金粟庵由真人殿、大雄宝殿,厢房、客厅、餐厅、 回廊和戏台组成完整的宗教建筑群,设施完善,古色古香,清净庄严,蔚然壮观,总投资129.8万元,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,省、市、县发证挂牌,认定为合法《宗教活动场所》,市“五好”单位。

       2012年,第三届庙委会再次对真人殿重新扩建,2013年竣工,翻新扩建的真人殿,为两层楼房,框架结构,兽脊飞檐,彩绘画梁,回廊勾栏,别具风光,殿内装修一新,重塑金甲神将,总投资近六十万元,金粟庵再一次成为闪耀在攸县南乡的一颗宗教界新星。

历史悠久的大和农贸市场

       大和农贸市场位于攸县与衡东两县接壤处的一处比较平旷的开阔地。市场周边约数百户人家,一条呈弓背状狭长的街道由东南向西北延伸。每逢集市的时候,人们在这里摆摊设点交易买卖,好不热闹。集市两边的门面大都建成三层,美观别致,一层为商用,二、三楼为自住,经商自住两不误。

       相传,清朝乾隆年间,有个名叫李金榜的武术师,带了一帮徒弟将大和菜禾塘的高坡这块开阔地辟为武术校场。为了练功,他修了一条从家门口到校场近500米的青石板路,每天清早带领徒弟们,双手着地,倒立行走直达校场,引来许多观众。邻近的衡东草市的山田、黎明、高湖、横岭等村的居民也慕名前来看热闹。由于往来的人多,有些人便带着本地农产品在此销售,久而久之,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,这就是菜禾塘墟。1949年,这里有商铺9家,手工业5户,并辟有竹木交易场地,牲畜交易厂棚,每逢墟日,挑零担、摆地摊、卖杂货各行各业的生意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。1950年3月,因菜禾塘墟名声影响大,寓和气生财之意而取名大和乡,随之菜禾塘墟名也被改称为大和墟。1985年政府投资30万元对市场进行改造、扩建,市场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,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,有摊位438个,年成交金额500万元。2008年遭受冰灾,建筑棚受损,2013年投入2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。

       据村民回忆,当年大和集市热闹非凡,凡赶集日,从早上开始,直到傍晚时分,集市上人络绎不绝,交易的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波。直到近几年,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,加上交通发达、网购便利,赶集的人没以前多了。但是赶集的日子,还是会有很多乡民前往,购买生活所需,权当活动休闲。

大和市场航拍图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热闹的大和农贸市场

求知图强大和人

       大和人刻苦努力,求知图强。过去的李氏宗祠是办学场所,培养了有用人才。改革开放后,年仅14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刘文华走出家门,他在广州做过清洁工,捡过垃圾、做过餐厅服务员、摆过地摊,后来涉足网购票务工作,他是首个在广州开拓票务市场的攸县人,现为广州铁路局票务工作中心负责人。

       在他的带领下,村里许多年轻人走出家门,圆发家致富梦。

       村原秘书李丙尧,靠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,成就了三个孩子的大学学业。民办教师李恢连、谭头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如今李恢连儿子李雪开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大型企业老总,张头生儿子谭梦香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现任深圳光大银行总经理。

       从1998年开始,刘文华每年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,逢年过节发红包,并捐款建设村老年活动中心。2007年洪灾后,他闻讯当夜从广州赶回,花了5万元买了矿泉水、牛奶、面包、方便面接济村民。村里筑混凝土公路,刘文华、李雪开、谭梦香、李运宗、朱水平等在外老板和工作人员捐资近100万元。


责编:周玲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